吳江綠怡固廢

新聞資訊

技術可行、經濟合理是促進固廢產業發展的關鍵

發布時間:2016/3/18 9:33:53  點擊量:  次

技術可行、經濟合理是促進固廢產業發展的關鍵

 

時間:2016-03-18 09:11

來源:節能與環保雜志

作者:陳向國

 

“相關研究表明,我國廢物綜合利用率每提高 1%,相當于新增資源量 8000 萬噸,替代原生資源5 億噸。預計 2015 年我國主要再生有色金屬突破 1200 萬噸,相當于對外依存度下降 10% ~ 15%;2030 年廢物資源化可新增儲量銅607 萬噸、鋼鐵 4.7 億噸,相當于對外依存度下降約 30%,原生資源替代比例增加超過 25%。”中國循環經濟協會尾礦綜合利用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常務副秘書長杜根杰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如是說。他說,在固廢利用中,實現大宗工業固體廢物(簡稱“工業固廢”)的綜合利用意義重大:“工業固廢綜合利用是節能環保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為工業可持續發展提供資源保障的重要途徑,也是解決大宗工業固體廢物不當處置與堆存所帶來的環境污染和安全隱患的治本之策;同時,大宗工業固廢綜合利用是當前實現工業轉型升級的重要舉措,更是確保我國工業可持續發展的一項長遠的戰略方針。”他認為,要促進我國固廢產業的發展當務之急是要破解當前行業中技術不可行、經濟不合理的難題。

我國固廢產業還處在初級階段

記者:國內固廢處理產業的發展現狀是怎樣的?

杜根杰:“十一五”以來,我國大宗工業固廢綜合利用取得了長足發展,綜合利用量逐年增加,綜合利用技術水平不斷提高,綜合利用產品產值、利潤均得到較大提升,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為節約資源、保護環境、保障安全、促進工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做出了重要貢獻。但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工業固廢產業還處在初級階段。主要表現在如下幾方面。

其一,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在該領域尚處于固廢末端污染控制、單純追求資源化的發展階段。政策標準與管理體系還處于發展初期,缺乏針對我國固廢特點和適應現階段經濟發展水平的重大原創核心技術和成套集成裝備,尚未形成從源頭到末端全過程減排增效的重大集成技術,以及跨產業的廢物協同利用技術,主導性工藝基本處于跟跑地位。

其二,我國硅酸鹽類固廢利用技術主要以低端建工建材利用為主,市場效益不顯著。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硅酸鹽類固廢產生量巨大,礦相結構與元素組成復雜,目前尚缺乏對復雜礦相結構、資源稟賦特性、污染轉移規律的深入科學認知,在硅酸鹽固廢多資源梯級提取與全量化增值利用技術方面存在較大差距。

其三,我國冶金、化工等行業重污染廢渣處置技術主要以簡單處理堆存和生產建筑材料為主,經濟效益較低,二次污染較大。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重污染廢渣排放量大、資源品位較低,導致成分復雜、有害成分含量高,目前尚缺乏有價金屬提取與毒害組分控制新原理、新方法,在稀散、稀貴金屬深度提取和污染組分穩定化處置方面與國外差距較大。

應該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做法

記者:工業固廢利用在國際上取得了哪些值得我們借鑒的經驗和做法?

杜根杰:以我們的鄰居日本為例來說明。日本是一個資源極度匱乏的國家,正因為如此,他們對建筑如鋼鐵、水泥、骨料等一切以犧牲資源為代價所換來的生產資料都極為重視。日本政府不允許將有限的資源生產成不合格的產品,他們認為這是一種浪費,是嚴重損害國家利益。因此,日本各企業有著嚴格的質檢體系,這也倒逼一些設備制造商下大力氣研究固廢生產設備與工藝系統。再加上全民理念灌輸和政府政策扶植,日本在固體廢物處理方面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成熟的運作體系。這對固廢處理模式尚不成熟的中國而言,具有很強的借鑒意義。

總起來看,日本固廢處理的成功之道主要在于三點:第一,日本全社會對固廢處理有著全方位通盤考慮,固體廢物從產出到處理再到利用,均有清晰的路線圖,每批廢料走向可追溯,利用在哪里指向明確,這是目前國內無法做到的;第二,日本全社會接受廢物“誰產出誰負責處理”的理念,并將之付諸行動;第三,從政府方面而言,相關制度完善且政府扶植力度大,固體廢物企業可以正常生存和發展。

記者:請以處理回收建筑混凝土廢料為例,說明日本的具體運行模式、做法。

杜根杰:在日本,廢物處理企業每回收一噸混凝土廢料,產生廢料的單位除負責運輸費外,還要支付給處理企業每噸 2000 日元~2500 日元(折合人民幣約 106元 ~133 元)的處理費,廢物處理企業完全是零成本運營,經過處理后生產的砂石骨料產品售價 300 日元 / 噸(折合人民幣約 16 元 / 噸)。售價低于普通骨料一倍,品質有保證,市場銷售也無須擔心。這些做法值得我們深思,這些年我們在很大程度上沒有抓到關鍵之處,而且有些壁壘也沒有打破。

經濟新常態下工業固廢產業面臨新形勢

記者:我國經濟已經步入中高速發展的新常態階段。大宗工業固廢產業將面臨怎樣的形勢?

杜根杰: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必須先說一下什么是大宗工業固廢。大宗工業固廢是指我國各工業領域在生產活動中年產生量在1000 萬噸以上、對環境和安全產生較大影響的固體廢物,主要包括尾礦、煤矸石、粉煤灰、冶煉渣、工業副產石膏、赤泥和電石渣等。在經濟新常態下,我國大宗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將會面臨一些新的問題。首先,工業固廢產生量會逐漸減少。我國產生工業固廢的產業大多集中在鋼鐵、有色、發電、化工等重化工業以及煤炭等采掘行業。未來隨著這些行業的產能逐漸萎縮,固體廢物也會逐漸減少——新常態最顯著的標志是經濟增速放緩,因此這些行業的產能會率先下行。第二,工業固廢利用強度提高。隨著生態文明制度強化,法律法規門檻抬高,對固廢排放的要求越來越嚴,倒逼企業減少排放,加強資源的綜合利用。第三,循環經濟使工業固廢利用更加系統。在新常態下,循環經濟理念被人們廣泛接受,循環經濟技術得到廣泛應用,園區循環化改造更加強化,產業循環化實現組合,使工業固廢利用更加系統化。

利用“互聯網+”破解難題

記者:在面臨形勢、新問題和與發達國家差距甚大的情況下,什么是促進我國固廢產業發展的當務之急的工作?

杜根杰:首先要有市場,其次有效益。政府要將市場需求放在首位,要將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產品在城市建設和住宅產業化過程中強制推廣使用,甚至可以考慮在某些領域、行業在一定階段取締使用原生資源產品。“廢物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這句話是對的,但也是有條件的,這個條件就是技術可行與經濟合理,就是企業要有錢賺。所以,工業固廢規?;?、高質化利用替代原生資源,應當具備的條件就是技術可行、經濟合理。

記者:在政府積極作為的同時,企業層面應如何推進實現技術可行、經濟合理?

杜根杰:尾礦等工業固廢綜合利用難點之一就是化學組分的不穩定性,這給綜合協同利用帶來了困難。因而,必須針對工業固體廢物的產生特性、污染特性和識別方法,研究固廢資源化利用環境風險、健康風險的評估方法,制定廢物產生過程的風險源清單,建立廢物評價方法和基礎數據庫,研發含重金屬類危險廢物固化/穩定化管理技術,形成典型固廢回收利用與處置過程安全及風險控制技術體系。上述紛繁負責的工作只有通過大數據、“互聯網+”才可以做到。目前,政府正通過“互聯網+”積極促進產業互聯互通。“互聯網+”將成為新常態下的經濟增長新引擎。隨著多家再生資源線上平臺的誕生,說明了“互聯網 +”戰略的可行性、可操作性以及必要性。各大回收方、利用方也應該與時俱進,加入到互聯網的大軍當中來,拓展自己的經營領域,進行全國性的交流合作。以此,推動技術可行、經濟合理的實現,促進固廢產業在新經濟常態下的新發展。

原標題:產業丨【原創】技術可行、經濟合理是 促進固廢產業發展的關鍵

                                                     

TOP
成人在线亚洲视频